之江大学
之江大学旧址 | |
---|---|
![]() | |
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| |
所在 | 浙江省杭州市 |
分类 |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|
时代 | 民国 |
编号 | 6-951 |
登录 | 2006年5月25日 |
之江大学(英语:Hangchow University)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曾经存在的一所教会大学,其在19世纪中期开始,可能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(有争议认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是第一所中国近代大学),由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联合创办,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,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。学校教员奔赴香港,成立香港崇基学院,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。
历史沿革
起源与前身
之江大学起源于1845年美北长老会麦嘉谛牧师(D.B. McCartee)在宁波创办的「崇信义塾」(the Ningpo Boy’s Academy/Boarding School)。
该校于1867年迁往杭州,改名为「育英义塾」(Hangchow Presbyterian Boys' School)。
1897年,开设大学课程,并改名「育英书院」(Hangchow Presbyterian College)。
之江大学成立
1914年,改名为「之江大学」(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)。
1909年,美南长老会加入。
国民革命军北伐争,一度停办
北伐战争期间,一度停办。
复校(私立之江文理学院)
1931年,向中华民国政府申请立案,因为只有文理两个学院,定名「私立之江文理学院」。
抗日战争期间曾经迁至安徽屯溪、上海、福建邵武、贵阳、重庆等地。
恢复之江大学校名
1948年,因已拥有文、商、工三学院,得以恢复之江大学名称。
1949年杭州本部有学生904人,上海分部有学生162人,共1066人。教职员113人。设文、工、商3个学院。
中共建政后
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校董会改在香港成立崇基学院,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。
1951年,之江大学被浙江省政府文教厅接管,美籍教员离校回国。
1952年,内地高校院系调整,该校文理学院大部分系与浙江大学师范学院(后更名为浙江师范专科学校)、浙江大学文学院部分系、浙江大学理学院部分系、浙江俄文专科学校共同组建组建浙江师范学院(后改名为杭州大学,杭州大学于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;注:此处浙江师范学院不同于今天意义的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);文理学院有部分系并入复旦大学;财经学院并入华东财经学院;工学院除航空工程系并入中央航空学院以外,全部并入浙江大学;之江大学宣告结束。
校园
初设皮市巷,后移大塔儿巷。自1911年起座落钱塘江畔六和塔旁二龙头,倚山靠水,风景甚美。
之江校园始建于1907年,分二期建设,共有建筑40余幢,建筑面积共7万多平方公尺,现存有22幢,总面积15394平方公尺[2]。主要有慎思堂、都克堂、科技馆、图书馆、经济馆、东斋、西斋、北斋、韦斋、上红房、下红房、绿房、灰房等建筑,通常称之为二堂、三馆、四斋、四房。[3]2006年被中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[4]。
这里现在是浙江大学之江校区,旧称「浙大三分部」,占地650亩。可容纳学生近3000人。2002年以前这里被作为浙江大学大部分工科专业新生的校区,2002年后曾为成人教育学院所在。2007年以来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和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所在地。
名称[5] | 图片 | 始建年份 | 备注[6] |
---|---|---|---|
慎思堂 |
![]() |
1911年 | 现名主楼。 |
经济学馆 |
![]() |
1936年 | 原名同怀堂又称钟楼。 |
图书馆 |
![]() |
1932年 | 图书馆占地596平方米,建筑面积1192平方米。 |
东斋 |
![]() |
1911年 | 现为1号楼,由美国俄亥俄州甘卜夫妇捐建,故又名甘卜堂。 |
西斋 |
![]() |
1911年 | 现为2号楼。又名惠德堂、吴窦堂,是之江大学最早的男生宿舍。 |
都克堂 |
![]() |
1919年 | 现为小礼堂,原名育英堂、都克堂。 |
灰房 |
![]() |
1911年 | 原名康沃斯楼,之江大学外籍教师宿舍。 |
上红房 |
![]() |
1911年 | 原名北太平洋楼,曾经为校长住所。 |
下红房 |
![]() |
1911年 | 原名帕斯顿楼。 |
科技馆 |
![]() |
1932年 | 目前为四号楼,又称为裘德生科学馆。 |
韦斋 | 1926年 | 现为6号楼,原名佩韦斋,简称韦斋,曾作为教员宿舍、女生宿舍。 | |
绿房 | 1920年 | 现名9号楼,原名维勒邦格楼,因外墙呈现绿色,也称绿房。外籍教授宿舍,也曾做为女生宿舍。 | |
材料试验所 |
![]() |
1935年 | 现名5号楼,原名材料试验所,是之江大学第一个实验楼。2010年11月,5号楼成为浙大图书馆法学分馆。 |
白房 |
![]() |
1920年 | 白房原名卡特楼。 |
工程馆 |
![]() |
1951年 | 3号楼原名工程馆,又称机械系楼。 |
附属小学宿舍 | 1931年 | 现为教工宿舍 | |
体育办公室 | 1934年 | 现为体育教研室 | |
学生服务部 | |||
后六号楼 | |||
中方教授宿舍 | 1920年代 | 共3幢 |
著名校友
- 潘希珍(1917年-2006年),笔名琦君,散文家,擅写怀旧抒情散文。
- 陈从周(1918年-2000年),建筑学家
- 杨嗣信(1930年-),建筑师
- 朱生豪(1912年-1944年),翻译家,尤以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著称。
- 林作砥,1943届土木系。污染防治专家,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。
- 虞尔昌(1904年 - 1984年)翻译家,继朱生豪先生之后,翻译了莎士比亚历史剧及十四行诗,与朱先生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。
历任校长
- 裘德生(Rev,J·H·Judson)
- 王令赓(E.J. Mattox,)——1914-1916
- 司徒华林(Warren H. Stuart ,)——1916-1922
- 费佩德(Robert F. Fitch,1873-1954)——1922-1931
- 李培恩(Baen E. Lee,)——1931-1949
- 黎照寰
资源
- Day, Clarence Burton:之江大学。纽约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会,1956.
- 刘家峰译:《之江大学》。珠海:珠海出版社,1999。
- 上海校友会编:《之江大学校友通讯录》。上海:上海校友会,1990。
- 杭州大学校史编写组:《杭州大学校史,1897-1988》。杭州:杭州大学出版社,1989。
- 张文昌:〈之江大学〉。《浙江文史资料选辑》,第29辑(1985),页123-130。
- 曾巨生:〈之江大学在杭州的历史文献简史〉。吴梓明编:《中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研讨会论文集》,页217-231。香港:中文大学出版社,1995。
- 曾巨生、徐辉:〈之江大学档案片断〉。吴梓明编:《中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研讨会论文集》,页233-249。香港:中文大学出版社,1995。
- 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平面图
参见
参考文献
- ^ 存档副本. [2018-10-01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-04-07).
- ^ 杭州之江大学旧址. 浙江文物网. 2016-09-10 [2021-04-17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-06-13).
- ^ “之江大学”的故人旧事. 浙江大学. 2010-08-13 [2021-04-17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-04-16).
- ^ 国家文物局2006年发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. [2014-10-05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-10-06).
- ^ 张吉. 之江大学旧址建筑年谱. 浙江大学. 2016-09-10 [2021-04-17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-04-16).
- ^ 之江大学旧址. 杭州政协. 2010-10-26 [2021-04-17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-04-16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