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切音新字
中国切音新字 | |
汉字 | 中国切音新字 |
---|---|
白话字 | Tiong-kok Chhiat-im Sin-jī |
台罗拼音 | Tiong-kok Tshiat-im Sin-jī |
闽南拼音 | Diōnggōk Ciātyīm Sīnzzû |
闽南语书写系统 |
---|
汉字 |
十五音 |
拉丁化 |
汉罗混写文 |
其他拼音 |
列表 |
中国切音新字(台罗: Tiong-kok tshiat-im sin-jī)是清末拼音字方案中最早的一种。卢戆章创制,他用「两字合即成音」的方法,仿拉丁字母笔形制定字母55个,于1892年出版《一目了然初阶》,次年出版《新字初阶》(两书都是属于中国切音新字地厦门腔),在厦门一带推行10多年。1906年后,字母改用汉字简单笔画,韵母居中粗写,声母按四声细写在韵母的4角,增订为官话,福州,泉州,厦门,广东六种。至1915年又有修订。他的新字方案前后有3次改变,隶属假名系。
注释
- ^ 倪海曙着,《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》(上海:时代书报出版社,1948),页32-35。
参阅
外部连结
|
![]() |
这是一篇与语言或语言学相关的小作品。你可以透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