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硝基甲苯
三硝基甲苯 | |||
---|---|---|---|
| |||
![]() | |||
IUPAC名 2,4,6-Trinitrotoluene | |||
别名 | 2,4,6-三硝基甲基苯 2-甲基-1,3,5-三硝基苯 棕色炸药 | ||
识别 | |||
缩写 | TNT | ||
CAS号 | 118-96-7 ![]() | ||
PubChem | 8376 | ||
ChemSpider | 8073 | ||
SMILES |
| ||
InChI |
| ||
UN编号 | 0209 – Dry or wetted with < 30% water 0388, 0389 – Mixtures with trinitrobenzene, hexanitrostilbene | ||
EINECS | 204-289-6 | ||
RTECS | XU0175000 | ||
DrugBank | DB01676 | ||
KEGG | C16391 | ||
性质 | |||
化学式 | C7H5N3O6 | ||
摩尔质量 | 227.131 g·mol⁻¹ | ||
外观 | 棕色晶体,略带黄色(久置颜色变深) | ||
密度 | 1.654 g/cm³[1] | ||
熔点 | 80.35 °C | ||
沸点 | 295 °C(分解) | ||
溶解性(水) | 130 mg/L, H2O (20 °C) | ||
溶解性 | 乙醚、丙酮、苯、吡啶 | ||
爆炸性 | |||
撞击感度 | 低 | ||
摩擦感度 | 353N 以下不敏感 | ||
爆速 | 6,900 m/s | ||
危险性 | |||
警示术语 | R:R2-R23/24/25-R33-R51/53 | ||
安全术语 | S:S35-S45-S61 | ||
NFPA 704 | ![]() 4 2 4 | ||
相关物质 | |||
相关化学品 | 苦味酸(三硝基苯酚)、六硝基苯、三硝酸甘油酯 | ||
若非注明,所有数据均出自一般条件(25 ℃,100 kPa)下。 |
2,4,6-三硝基甲苯(英文:Trinitrotoluene,缩写:TNT)常见炸药之一,至今仍大量应用在军事和工业领域上。它的IUPAC命名是2,4,6-三硝基甲苯(2,4,6-trinitrotoluene),由甲苯经硝化制成,熔点为354 K(80.9°C)。呈棕色晶体状(纯品为几乎无色的晶体)。易与苦味酸混淆,被误称为「黄色炸药」。和硝酸铵混合可成为阿马托炸药。
与硝化甘油不同,精炼的三硝基甲苯对于摩擦、震动都十分稳定。即使被枪击,也不易爆炸。它需要雷管引爆。TNT不会与金属起化学作用或者吸收水份。因此它可以存放多年。但它与碱强烈反应,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。
TNT爆炸反应式:2C7H5N3O6 → 12CO + 5H2 + 3N2 + 2C
每克TNT炸药可产生4200焦耳的能量(4.2MJ/kg)[3]。虽然三硝基甲苯的能量密度比脂肪(38MJ/kg)和糖(17MJ/kg)小,但它的分子中有三个硝基作为氧化剂,不需要大气中的氧气,所以引爆时会产生大量气体,产生爆炸。现今有关爆炸和能量释放的研究,也常常用「公斤TNT」或「吨TNT」作为单位,以比较爆炸、地震、行星撞击等大型反应时所释出的能量。
沿革
由J·维尔勃兰德(Joseph Wilbrand)于1863年发明。[4]
毒性
有些军事试验基地被TNT所污染。军火所产生的污水会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。水被TNT和黑索金所污染后会呈粉红色,这些污染物被称为「粉红水」,清理程序十分困难和昂贵。
人长期暴露于三硝基甲苯会增加患贫血症和肝功能不正常的机会。注射了或吸入三硝基甲苯的动物亦发现会影响血液和肝脏、脾脏发大和其他有关免疫系统的坏影响。亦有证据证明了TNT对男性的生殖功能有不良影响,而TNT也被列为一种可致癌物。进食TNT会使尿液变黑。能引起亚急性中毒、慢性中毒。例如引起白内障、中毒性肝炎,还损坏造血系统。
合成
可由甲苯经硝化制得。一次硝化法不经济,已经被淘汰。目前多采用三段硝化法。一段硝化中甲苯被硝化成一硝基甲苯(MNT),二段硝化中MNT被硝化成二硝基甲苯(DNT)。DNT也是重要的炸药。一、二段硝化只需浓度50%左右的硝酸溶液与硫酸混合作硝化剂。一段混酸的成份为HNO3 13%;H2SO4 66%;H2O 21%。甲苯混酸比约1:6。二段混酸成份为:HNO3 13%;H2SO4 76%; H2O 11%。MNT、混酸比为1:4~5。一二段硝化原料易得,工艺简单,制成的DNT成本低廉,很适于临时生产。第三段硝化是将DNT硝化为TNT,需要几乎不含水的混酸。一般是先向熔化了的DNT中加入发烟硫酸,再加入浓硝酸。发烟硫酸较缺乏的国家也使用浓硫酸。三段硝化的废酸可用于配制二段混酸,实现废物利用。第三段硝化难度较大,不适于临时生产。硝化后分离出的TNT为粗品,含大量杂质,须精制。目前常用的精制方法是亚硫酸钠法。
参考文献
- ^ Record of CAS RN 118-96-7 in the GESTIS Substance Database from the IFA.
- ^ 军事迷的盲区 黄色炸药本非梯恩梯(TNT) ?!. 尖端科技 军事资料库. [2019-09-17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-03-26).
- ^ Babrauskas, Vytenis. Ignition Handbook. Issaquah, WA: Fire Science Publishers/Society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s. 2003: 453. ISBN 0-9728111-3-3.
- ^ 火药 炸药. cast.org.cn. 2008-04-10 [2009-06-24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-01-09).
参见
|
|
#
- 17世纪
- 2,4-二硝基甲苯
- 2006年朝鮮核試驗
- 2009年朝鲜核试验
- 2010年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事件
- 2011年洛尔卡地震
- 2013年朝鮮半島危機
- 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
- 2013年美國駐土耳其大使館爆炸案
- 2020年貝魯特爆炸事故
- 295
- 67式木柄手榴弹
- 77式木柄手榴弹
- 941型核潜艇
- 9M120反坦克導彈
- AC58槍榴彈
- ADE 651
- AIM-47 隼
- APAV40槍榴彈
- B53型核彈
- B炸药
- C7H5N3O6
- ENERGA反坦克槍榴彈
- F-1手榴彈 (蘇聯)
- F17魚雷
- GBU-43/B大型空爆炸弹
- GP-25附加型榴彈發射器
- H6炸药
- M1 76毫米坦克炮
- M101榴彈炮
- M17破片槍榴彈
- M1938年式107公厘迫擊炮
- M24型柄式手榴弹
- M26手榴彈
- M59加農炮
- M5反坦克炮
- MXY-7櫻花特別攻擊機
- Mrs 16重榴彈炮
- NFPA 704
- NVIDIA RIVA TNT
- QF 75 mm坦克炮
- R-14中程弹道导弹
- RG-42手榴彈
- RGD-33手榴彈
- RGD-5手榴彈
- RPG-40反坦克手榴彈
- RT-15
- RT-20弹道导弹
- S-13航空火箭彈
- S-8航空火箭彈
- SPG-9無後座力炮
- SUT魚雷
- S型地雷
- TNT (消歧义)
- U-117号潜艇 (1917年)
- UB-88号潜艇
- Α,α,α-三硝基甲苯
- 下濑火药
- 乌斯科克级鱼雷艇
- 九一式手榴彈
- 二九式150公厘迫擊炮
- 亲电芳香取代
- 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
- 催淚彈
- 八氮立方烷
- 八硝基立方烷
- 关于核武器的争论
- 刺蝟砲
- 功率
-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
- 南北共同聯絡事務所炸毀事件
- 危險物質
- 发现计划
- 史達林格勒級戰鬥巡洋艦
- 四大发明
- 圣海伦火山
- 塑膠炸彈
- 太阳
-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
-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
-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
- 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
- 扎斯塔瓦M55高射炮
- 敦克爾克號戰列艦
- 数量级 (能量)
- 數字化革命
- 曼哈顿计划
- 有机化合物列表
- 朝鲜核问题
- 朱利葉斯·威布蘭德
- 松山战役
- 柄式手榴弹
- 核武器
- 核武器当量
- 核裂变
- 泰勒地雷
- 海原大地震
- 深度撞击号
- 湮灭
- 漢江大橋爆破事件
- 火药
- 爆震速度表
- 特屈儿
- 特货
- 王恭廠大爆炸
- 矽藻土炸藥
- 硝基化合物
- 硝酸钡
- 硝酸铵
- 米爾斯炸彈
- 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
- 美軍75毫米坦克炮
- 职业病
- 胖子原子彈
- 胜利之日
-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
- 能量密度
- 芳香性
- 萬象水雷
- 葉繼歡
- 薩特磨坊隕石
- 詭雷
- 軍裝巡邏小隊
- 里氏地震規模
- 重铬酸钠
- 钚
- 長崎市原子彈爆炸
- 飛越·龍門客棧
- 香港警務處
- 麥當勞爆炸案
- 黃色炸藥
- 黄勤生
- 黑火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