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是娥(1923年11月12日-1988年7月9日),原名潘永华,小名「银男」,祖籍浙江吴兴,生于上海,中国沪剧表演艺术家,沪剧「丁派」艺术的创始人。丁是娥鲜活塑造了小飞娥、林佩芬、繁漪、阿庆嫂和婶娘等一系列身份、性格和感情迥然相异的妇女形象,深受民众推崇。
生平
丁是娥祖籍浙江省吴兴县双林镇潘家㘰村(今属湖州市南浔区[a]),其父潘成忠早年到上海的一家湖丝栈做临时工,与同栈的缫丝女工石桂娥相恋成婚后才生下了她。出生地位于上海虹口虬江桥畔[1]。9岁师从丁婉娥,并得艺名「丁是娥」。关于含义,丁是娥曾回忆道[2]:
拜师以后,老师为我起艺名叫丁是娥。她向我解释说:「取这个名字有两层意思,一、侬是我的娥;二是申曲界有个唱出名的,叫孙是娥,可惜死得早,希望侬像伊,将来挂霓虹灯牌子。」
丁是娥从师丁婉娥学花旦、正旦,兼演老旦,在儿童申曲班以「小小婉娥」艺名登台。18岁满师后,相继在鸣英、施春轩、文滨、上艺等沪剧团演出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沪剧改革,在排演现代戏方面成绩卓着。1978年8月,丁是娥出任上海沪剧团团长。1982年9月,建立上海沪剧院,丁为第一任院长。1988年7月9日,因晚期肾癌告别人世。
代表作品
备注
- ^ 丁是娥的家乡在今湖州市南浔镇的潘家兜村。该村原属双林镇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入马腰乡,21世纪初乡镇撤并并入南浔镇。村里至今保留着一幢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楼两底的潘氏故宅。村头还有丁是娥父亲潘成忠先生的墓,墓旁生长着丁是娥回乡给父亲上坟时亲手栽种的一棵松树。
参考资料
| | 1979年11月-1985年4月 | | 主席 | | | 常务副主席 | | | 副主席 | | | 书记处第一书记 | | | 书记处书记 | | | 常务理事 | | | 理事 | | | 标注:任内逝世 | |
| | 1985年4月-1998年12月 | | 主席 | | | 副主席 | | | 常务理事 | | | 理事 | | | 标注:任内逝世 | |
| | 1960年8月-1966年 1978年6月-1979年11月 | | 主席 | | | 副主席 | | | 委员 | | | 标注:任内逝世 | |
| | 1979年11月-1988年11月 | | 名誉主席 | | | 主席 | | | 副主席 | | | 委员 | | | 标注:任内逝世 | |
#